台州至盱眙专线物流车(台州到淮安物流公司)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台州至盱眙专线物流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台州至盱眙专线物流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李光弼是个怎样的人?
唐朝名将李光弼传 进军河北,初战告捷 李光弼(708—764),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父李楷洛,原为契丹族酋长,武则天时归附唐朝,先后任左羽林大将军、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善战闻名,在一次反击吐蕃的战斗后,死于归途中,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李光弼从小为人严肃,深沉而刚毅,喜欢读班固的《汉书》。开始入军旅任左卫郎,以后累迁左清率兼安北都护。天宝五载(746),得到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青睐,补为兵马使,充任赤水军使。王忠嗣特别器重他,常说:“光弼必居我位。”天宝十三载(754),李光弼进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 翌年,“渔阳鼙鼓动地来”,震惊中外的安史之乱,李光弼在艰难的平叛战争中得以发挥其军事才干,因而使他成为“中兴名将”。 唐玄宗晚年荒怠朝政,政治日趋腐败,对安禄山叛乱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军事防御,因此,安禄山自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于范阳起兵南下,所过州县,多望风瓦解,势如破竹,只用了三十多天的时间,即迅速攻占了河北、河南大部,东都洛阳也陷于叛军之手。玄宗一面命哥舒翰率十几万大军驻守潼关,阻止叛军西进,另一方面下令朔方、河西、陇右各节度使率兵赶赴京师。经郭子仪推荐,李光弼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又加任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访使等职。至德元载(756)二月,率蕃、汉步骑万余人及太原弓弩手三千人东出井陉,以收复常山郡。 常山郡(治今河北正定)是河北的军事要地,其“地控燕、蓟,路通河、洛”,西有井陉之险,是叛军南北的咽喉之地。李光弼率军进至常山,郡内团练兵(地方部队)立即响应,捆绑叛将安思义出降。李光弼由大西北刚到河北,人地两生,便亲自为他解绑,好言劝降了他,并询问他一些军事情况。安思义很受感动,遂向李光弼出谋划策说:“大夫士马远来疲敝,猝遇大敌,恐未易当;不如移军入城,早为备御,先料胜负,然后出兵。胡骑虽锐,不能持重,苟不获利,气沮心离,于时乃可图矣。思明今在饶阳,去此不二百里,昨暮羽书已去,计其先锋来晨必至,而大军继之,不可不留意也。”李光弼觉得他言之有理,遂将军队开进城中待敌。①史思明闻报常山失守,立刻停止围攻饶阳,迅速率大军赶来。第二天黎明,先头骑兵即奔至常山城下,史思明也随之而到,共有二万多骑兵,直压城下。李光弼命五千名步兵从东城门出战,叛军却堵住城门不肯后退,唐军不得出。李光弼遂命五百名弓弩手于城上齐射,叛军只得后退;李光弼又把弓弩手一千人分为四队,轮番射敌,叛军招架不住,史思明收军于道北。李光弼又出兵五千人,于道南组成枪城,夹滹沱水布阵;思明屡次以骑兵搏战,唐军弓弩手乱箭齐射,叛军纷纷落马,人马中箭者过半。史思明见只用骑兵难以取胜,暂时退下阵去,等步兵赶到再行决战。 ① 本节材料依据新旧唐书本传者,不再一一注出。 ① 《资治通鉴》卷二一七,肃宗至德元载。 这时,忽然有人来报告说:叛军步兵五千人从饶阳来,昼夜行军一百七十里,如今正在九门南逢壁(今正定县东)休息。李光弼闻报,立刻派出数千轻骑,偃旗息鼓,悄悄奔至逢壁,此时,叛军正在吃饭,唐骑兵一阵冲杀,犹如秋风扫落叶一样,几乎斩尽杀绝。史思明失去步兵,势孤力单,只好退守九门县。李光弼初战告捷,河北军民受到鼓舞,常山郡所属九县,唯九门、蒿城尚为叛军据守,其余七县重又归唐。 河北大部分郡县仍为叛军占据,李光弼虽收复常山郡大部,但由于孤军深入叛军腹地,史思明又常用骑兵断绝粮道,因此其处境一时仍十分困难。这年四月,郭子仪亦率大军至常山,与李光弼会师,蕃、汉步骑计十余万,官军力量大为增强。李光弼与郭子仪进击史思明,于九门城南大败叛军。叛将史思明逃奔赵郡(今河北赵县),蔡希德逃往洛阳向安禄山求援。李光弼又乘胜进攻赵郡,一战破城,史思明又逃往博陵(今河北定县)。李光弼军纪严明,当攻破赵郡后,他坐在城门上,每逢见到抢劫了财物的士兵,立命归还原主,城中百姓大悦。于是“景城、河间、信都、清河、平原、博平六郡皆结营自守,以附光弼”。 五月,李光弼与郭子仪回师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数万尾随其后。郭子仪与李光弼先选骁骑轮番挑战,持续了三天,弄得叛军人困马乏,迫使史思明退军,官军又乘机追杀,于沙河大败叛军。这时,安禄山使蔡希德率步骑二万北上,加入史思明军;又使牛廷珍从范阳等郡发兵万余人增援。这样史思明军又猛增至五万余人,其中同罗、曳落河(即壮士)占五分之一。因此,叛军一时声势大振,遂鼓噪而来。李光弼与郭子仪一面“深沟高垒”,一面又采取了“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的灵活机动的战术①,叛军日夜不得休息。数日之后,叛军锐气尽挫,李光弼则与郭子仪抓住战机,与叛军在嘉山决战,大破叛军,斩首四万级,俘虏千余人。在混战中,史思明跌下战马,丢失了头盔与靴子,露出发髻,光着脚,拿着折断的半截枪,至日暮才狼狈逃回军营。他感到军营难以坚守,遂弃营逃往博陵,李光弼随即包围了博陵。 李光弼、郭子仪的嘉山之战,是平定安史之乱中的首次大捷,它沉重地打击了叛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河北军民的抗敌斗争,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相继归唐,叛军从范阳至洛阳的南北通路再次受阻,叛军“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②。 固守太原,痛歼叛军 李光弼与郭子仪在常山站稳脚跟后,便上言玄宗,请求率兵北击范阳,以捣毁叛军巢穴。这时,叛军西部受阻于潼关,南部受阻于睢阳,北路又几乎断绝。在安禄山一筹莫展的时候,唐玄宗却错误地决定让镇守潼关的哥舒翰出关作战,致使哥舒翰十几万大军一战而溃,潼关失守。接着玄宗逃往成都,西京长安也沦陷了。整个形势急转直下,李光弼与郭子仪不得不撤兵西守井陉,以阻止叛军西进河东。 不久,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组成了新朝廷,又调集诸路军马,重新部署兵力,以收复失地。李光弼奉命率军会师灵武。接着,肃宗任命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唐称太原为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率景城、河间郡兵五千人开赴太原。 ① ② 《资治通鉴》卷二一八,肃宗至德元载。 在李光弼开赴太原前,原节度使王承业军政荒乱,玄宗命侍御史崔众代其职务。崔众为人骄横,轻侮兵将,李光弼就任时又不肯即时交出兵权,光弼将崔众拘禁待斩。这时恰好使者奉敕来拜崔众为御史中丞,李光弼执法如山,不理会敕令,并斩钉截铁地对使者说:“今只斩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斩中丞;若拜宰相,亦斩宰相。”使者畏惧不敢宣制。翌日,将崔众斩首示众,“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757)正月,叛军已攻占了绕阳、赵郡、常山数郡,河北全境落入叛军之手,这时叛将史思明从博陵,蔡希德从太行,高秀岩自大同,牛廷玠自范阳,四路军马计十几万人,同时向太原进发,来势凶猛。史思明对诸将说:“光弼之兵寡弱,可屈指而取太原,鼓行而西,图河陇、朔方,无后顾矣!”企图在攻克太原后,长驱直入,以攻占唐西北重地。光弼先经河北苦战,后赴灵武时精兵皆已留下,如今手下只有团练兵等乌合之众尚不满万人,众寡悬殊。一听说叛军十几万鼓行而来,部将们莫不大惊失色,纷纷建议军民一起动手加固城防。李光弼则不以为然,他说:“太原城周四十里,贼垂至而兴役,是未见敌先自困也。”于是亲自率士兵与百姓在外城掘壕以自固,并做土坯数十万块,将士们都不知有何用。当叛军兵临太原城下后,猛烈攻城于外,光弼则令士卒用土坯增垒于内,坏辄补之。李光弼又制作抛石车,从城上飞射巨石,一发则击毙叛军二十多人。叛军一时伤亡很大,被迫退后距城几十步远。①史思明率十几万大军围攻太原,满以为能马到成功,不料一个多月也未能攻克。他开始改变战术,选骁骑组成游兵,并约定说,我攻其城北,你们则奔城南,我攻城东你们则奔城西,利用一切空隙攻城。但史思明这一声东击西的战术未能奏效,因为李光弼军令严整,虽不见叛军来攻城,警戒巡逻未曾松懈。叛军在城下大声辱骂,以激官军出城作战,李光弼则选用善挖地道者从城内向外挖地道。叛军只顾仰着脸辱骂,忽然被唐军拖入地道,然后押到城上斩首示众。从此,叛军行走时,提心吊胆,往往低头看地,唯恐被拖入地道中去。叛军又用云梯攻城,还修筑土山,光弼则挖地道,一靠近城,云梯与土山则陷入地道中,梯毁人亡。 恼羞成怒的史思明命叛军拼死攻城,李光弼诈降,派人与史思明约定某日出降,却暗中把地道挖到叛军营内,营房底下几乎挖空,先用木头支撑着。至约定投降这一天,先派裨将数千人出城,装作投降的样子,叛军将士拭目相看,不设防备。忽然轰隆一声,营中地陷,死伤千余人,叛军惊乱喊叫,乱成一团。李光弼乘机鼓噪而出,斩首与俘虏万余人。 当史思明围攻太原处于进退维谷之际,叛军发生了内讧,安庆绪杀死了安禄山,自立为皇帝,下令史思明归守范阳,留下蔡希德仍围攻太原。这时,叛军上下离心,李光弼及时抓住这一战机,率敢死士出击,大破叛军,斩首七万余级,蔡希德夺路逃命,军资器械,全都抛弃不管了。自此,遂解除了叛军对太原的包围。 李光弼的唐军不满万人,却以一当十,同十余万叛军巧妙周旋了五十多天,歼灭了七万多人。在此期间,他在城东南隅设一幕帐,早晚即在帐里处理军务,从未回府,与将士同甘共苦。他有时路过府门,也不回顾。解围三① 《资治通鉴》卷二一九,肃宗至德二载。 天后,军务处理完毕,才回府第。李光弼以少胜多,转弱为强,成功地坚守太原,不仅守住了河东的这座军事、政治要地,而且打破了叛军进犯西北的军事计划,有效地保护了唐肃宗在西北的大本营,并从容组织力量平定安史之乱。 激战河阳,力挫敌锋 乾元元年(758)十月,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率军收复了东、西两都,并与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军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困于邺城(今河南安阳),史思明率十三万大军从范阳南下,以救安庆绪。第二年三月,双方大战于安阳河之北。由于唐军缺乏统一指挥,步调不一。加上一交战,忽然狂风骤起,飞沙走石,霎时天昏地暗,虽近在咫尺却不相辨。两军大惊,官军一溃遂不可收拾,其他诸军损失惨重,唯李光弼与王思礼“整勒队伍,全军以归”①。这年七月,郭子仪遭宦官鱼朝恩谗毁而解职,李光弼代其朔方节度使、兵马副元帅之职,并知诸节度行营。李光弼奉命离开太原,走马赴东都上任。不久,史思明分四路南下,兵临汴州(治今河南开封)。汴滑节度使许叔冀未能遵照李光弼坚守的指示行事,一战失利,投降了叛军,致使东都无险可守。李光弼认为叛军乘胜而来,利在坚守,不利速战。洛阳之北的河阳(今河南孟县)北连泽、潞两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叛军不得西进。于是他整军退守河阳。史思明进入洛阳时,已人走城空,一无所获,他又怕李光弼从背后袭击,不敢居洛阳宫,退驻白马寺南,并于河阳南筑造月城,与李光弼军南北对峙。 史思明有良马千余匹,每日于河南岸洗马,以示其多。李光弼于诸营搜罗牝马五百匹,当史思明的良马来到水边时,群牝马嘶鸣不止,史思明战马闻牝马叫声,皆浮河水而来,被唐军抓获赶到城内,史思明千余匹良马一时丧失殆尽。史思明欲断绝唐军粮道,李光弼驻军野水渡设防。傍晚回河阳城,留下部将雍希颢率千余人守栅寨,并对他说:“贼将高晖、李日越、喻文景皆万人敌也,思明必使一人劫我,我且去之,子领卒待贼于此,至则勿战,降则俱来。”诸将莫明其妙,有的还觉得好笑。这天,史思明果然召来李日越,让他引兵至野水渡,袭劫光弼军营。最后还告诉他说:“必获李君,不然无归。”李日越率骑兵于凌晨突至野水渡唐军营,方知李光弼已回城,怕回去被史思明杀害,遂投降,与雍希颢一同来拜见。将士们无不佩服李光弼料事如神。①得此消息,史思明气极败坏,列战船数百艘,前面是火船,欲顺流烧毁河上浮桥。李光弼事先制造了数百根百尺长竿,后边以巨木支撑着,竿头装用毡包着的铁叉,以阻止火船。由于火船不能靠近浮桥,不一会自焚而灭。光弼军又于桥上发射炮石,叛军战船多被击中而沉入水中。最后史思明损兵折将,狼狈败逃。①史思明重整旗鼓,再次进攻河阳。河阳有南、北、中三城。李光弼命骁将李抱玉守南城,自己据守中城,兼顾北城。史思明与伪宰相周挚先攻南城,李抱玉血战两天,杀伤甚多,史思明攻不下,改命周挚攻中城。李光弼先于城外设置木栅,栅外挖壕,深、宽各二丈,由大将索元礼据守。周挚依仗人多势众,直逼木栅。又用车运土填壕,并开栅为门。当叛军刚进栅门,立脚未稳时,索元礼率敢死士突然冲出,奋勇杀敌,大败叛军。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一,肃宗乾元元年。 ① 《太平广记》卷一八九。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一,肃宗乾元二年。 周挚收兵,整军布阵,猛攻北城。李光弼立即率军进入北城。这是一场殊死战。李光弼命其将郝廷玉率三百名骑兵攻击敌阵西北角,又命论惟贞率二百名铁骑攻击东南角,其余将士进击中部。他与诸将约定:要视麾旗作战,如麾旗挥动缓慢,任你们自由冲杀;如连挥三下触地,则万众齐入,拼死冲杀,少退者格杀勿论。他常把短刀置入靴中,这时对诸将说:“战,危事,吾国之三公,不可死贼手,万一战不利,诸君前死于敌,我自刎于此,不令诸君独死也。”表示誓与诸将同生共死。部署已毕,诸将率军冲入敌阵。经过一阵厮杀后,李光弼见时机成熟,连挥三下,麾旗触地。唐军立时奋勇百倍,呼声震天动地,一起拼命冲杀,叛军抵挡不住,溃不成军。这一仗,叛军被斩首千余级,俘虏五百人,溺水而死者又千余人。叛军大将徐璜玉、李秦授被俘。周挚率数骑逃去。史思明不知周挚军全线溃败,仍在攻南城,李光弼出示俘囚,史思明才知周挚败退,只得垂首丧气退回。①河阳大战的胜利,不仅极大地挫折了史思明叛军的锐气,也阻止了叛军的西进,保全了西京长安,使关中地区免遭叛军的再次蹂躏。李光弼劳苦功高,肃宗加授他为太尉兼中书令,并诏令褒奖其赫赫战功。诏令说:“自狂胡构祸,寰宇未清,义勇竭于臣心,勋庸著于王室。顷者余孽,尚稽天讨,蚊蚋相依,仍侵河外,是用仗其深略,为我长城,有穰苴之法令,亚夫之威略,远能挫群凶之锐,全百胜之师,为庙堂之宗臣,成军国之重任。”②邙山之败,愧恨而卒李光弼于河阳同史思明大战数月,成功地阻止了叛军的西进,同时又收复了河阳之北的重镇怀州(今河南沁阳),改变了腹背受敌的局面。这时有人传言:驻守洛阳的叛军都是燕地人,久戍思归,上下离心,如果出击,可一战破敌。毫无军事经验的陕州观军容使鱼朝恩信以为真,屡次上言肃宗,请进攻洛阳。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唐肃宗又犯了当年玄宗迫使哥舒翰出关作战的错误,命令李光弼立即进取东都洛阳。深谙敌情的李光弼上奏说:“贼锋尚锐,未可轻进。”这时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嫉恨李光弼军法严明,也随声附和鱼朝恩,妄称东都可取。于是,唐肃宗促使李光弼进取洛阳的使者相继于道。李光弼迫不得已,命郑陈节度使李抱玉守河阳,遂与仆固怀恩率兵并会同鱼朝恩及神策节度使卫伯玉进攻洛阳。 上元二年(761)二月,唐军在洛阳之北邙山摆开阵势。李光弼命唐军依险设阵,而仆固怀恩却布阵于平原开阔地。李光弼告诫他说:“依险则可以进,可以退;若平原,战而不利则尽矣。思明不可忽也。”①命他把军队移到险处,勇而刚愎的仆固怀恩却拒不听命。史思明乘唐军布阵未定之际,挥师冲杀过来,唐军阵脚大乱,死者数千人,军资器械遗弃殆尽。李光弼、仆固怀恩渡过黄河,退守闻喜(今山西闻喜),鱼朝恩、卫伯玉也逃回陕州。李抱玉听到邙山溃败的消息惊慌失措,丢弃河阳而逃。邙山一战,官军损兵折将,河阳、怀州这两个军事要地皆拱手让给了叛军。叛军乘胜西进,惊恐不安的唐廷急忙增兵陕州,以阻止叛军西进。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一,肃宗乾元二年。 ② 《唐大诏令集》卷六○。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二,肃宗上元二年。 邙山之败完全是由唐肃宗轻信宦官鱼朝恩的无知妄言而作出的错误决策所造成的,但身为副元帅的李光弼却引咎责躬,一再请求贬职,肃宗只得罢免了他的副元帅、太尉之职,以开府仪同三司、侍中,领河中节度使。 叛将史朝义乘邙山之捷率军南下,进攻申、光等十三州。唐肃宗不得不再次启用深孚众望的李光弼,任命他为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都统河南等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治今江苏盱眙)。李光弼奉命,即刻带病开赴临淮,而监军却以为兵少,请退保扬州,以避敌锋。李光弼拒绝了这一建议,他说:“朝廷以安危寄我,贼安知吾众寡?若出不意,当自溃。”遂一路疾驱进入徐州,然后挥师西进,一举收复许州,斩敌千余人,并活捉了二十二名叛将。史朝义分兵攻宋州,李光弼又击败其军。宝应元年(762),李光弼进封临淮王,并图像于凌烟阁,给以功臣殊誉。 安史之乱已持续了七年之久,关中、河北、河南连遭兵燹,唐朝的赋税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八道,人民负担日渐加重,于是在翁山(今舟山群岛)爆发了以袁晁为首的农民起义。起义军迅速攻占了台州(今浙江临海)、信州(今江西上饶)等郡,一时发展到二十万人。李光弼遂命部将张伯仪进攻衙州,击败了袁晁义军。至广德元年(763),张伯仪擒获了袁晁,镇压了这次农民起义。 宦官鱼朝恩因建议肃宗进取洛阳,致有邙山之败,他在羞愧之余,反迁怒于李光弼。骠骑大将军兼内侍监程元振嫉贤害能,也深忌李光弼的战功。肃宗末年,二人专权用事,一再中伤李光弼。自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遭程元振谗言被诛,李光弼深自不安。这年十月,吐蕃军进犯京师,即位不久的唐代宗仓皇逃至陕州,诏令李光弼勤王。他虽拥有重兵,但因惧怕遭鱼朝恩等宦官的陷害,迁延不敢赴援。代宗返回京师,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以观察其意向。李光弼又以就江、淮运粮为由,领兵返回徐州,拒不就任。代宗将其母迎至京师,供给优厚,以解嫌疑。 由于李光弼处危疑之地,拥兵不朝,诸将田神功等举止轻慢,李光弼从此失去了往日的威严。他抑郁成疾,于广德二年(764)八月卒于徐州。享年五十七岁。赠官太保,谥曰武穆。 李光弼足智多谋,在其戎马生涯中,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他治军威严而有方,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后,营垒、士卒、麾帜无所更改,而当他号令后,军威更加威严。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①。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史家称他“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① 《册府元龟》卷三九三《将帅部》。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李光弼自幼为人严肃、深沉而刚毅,喜读班固的《汉书》,治军极严,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及部将史思明反叛,郭子仪欣赏李光弼的军事才能,向唐玄宗推荐他,玄宗诏李光弼摄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云中太守,后又加魏郡太守、河北采访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台州至盱眙专线物流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台州至盱眙专线物流车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3801085100#qq.com,#换成@即可,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c76.cn/wlzx/42127.html